02/12/24
兩名年輕人因為從石塘嘴一幢待拆卸的唐樓發現的日記引起好奇,於是追蹤日記主人如何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D-Day的故事。經過長期鍥而不捨的資料搜查得到的成果製成展覽,名為「唐樓中的二戰日記:從香港見證歐洲戰場的中國身影」,9月在藝穗會舉行之後,現在繼續在中文大學圖書館展出至12月25日,很值得把握機會參觀。
兩名年輕人因為從石塘嘴一幢待拆卸的唐樓發現的日記引起好奇,於是追蹤日記主人如何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D-Day的故事。經過長期鍥而不捨的資料搜查得到的成果製成展覽,名為「唐樓中的二戰日記:從香港見證歐洲戰場的中國身影」,9月在藝穗會舉行之後,現在繼續在中文大學圖書館展出至12月25日,很值得把握機會參觀。
我參觀那天,兩位年輕人Angus和John在場講解,令我感受最深的不是主題所說的「歐洲戰場」有「中國身影」或香港身影,不是「世界看見香港」、「香港看見世界」——香港在世界大事的角色並不靠這本日記見證——而是在於在兩位年輕人身上看到認真對待歷史,在過程中追蹤每個線索、印證每個細節的真確性的必要,公開所得以尋求進一步充實或更正的必要。歷史不應只是感受,不只是尋幽搜秘或茶餘飯後的趣談,而是從任何一點開始,追蹤每一個問題的答案,直至找到完整的圖畫。過程中不只須長時間的堅持,更需要不斷加深多方面的知識。歷史不是唾手可得的。
故事是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唐樓拆卸在即,一些廢墟探索者在一個單位發現了許多有趣的舊物,包括一本由一位叫「林炳堯」的年輕海軍軍官的日記。兩位年輕人決定追查日記主人的事迹:如何得以派往英國海軍受訓、如何因而派駐一艘軍艦,第一個任務就是掩護盟軍諾曼第登陸。他們逐一找回當時的文書證件,為了查證日記的真確性,他們追查到那艘戰艦的檔案,ship log日誌證實了當時的位置和行動——這只是其中一個細節。展覽開始後,參觀者留言竟然有日記主人後人,於是故事仍發展下去,讓人對戰後香港實况有更深認識。
作者:吳靄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