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/11/24
【明報文章】作為展覽的紀念品,明信片寫上「香港看見世界,世界看見香港」一語(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題詞),為這場別具歷史意義的展覽作點題。「唐樓中的二戰日記:從香港見證歐洲戰場的中國身影」(Lost and Found in Hong Kong: The Unsung Chinese Heroes at D-Day),由考城學社主辦,背後是兩位香港年輕策展人探究歷史的故事。一切源自二戰期間的中國海軍軍官林炳堯的日記於2015年在香港的唐樓意外被發現。
作為展覽的紀念品,明信片寫上「香港看見世界,世界看見香港」一語(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題詞),為這場別具歷史意義的展覽作點題。「唐樓中的二戰日記:從香港見證歐洲戰場的中國身影」(Lost and Found in Hong Kong: The Unsung Chinese Heroes at D-Day),由考城學社主辦,背後是兩位香港年輕策展人探究歷史的故事。一切源自二戰期間的中國海軍軍官林炳堯的日記於2015年在香港的唐樓意外被發現。
林炳堯祖籍廣東新會,生於1911年的印尼爪哇,後於1930年入讀廣東黃埔海軍學校。展覽展出的日記一頁,寫於1933年6月4日:「學校成了職業所之中國,所產生的青年學生,沒受過一點精神教育,與及道德上的訓練,除了人手足刀尺(註:為當時民國語文課本第一課)那些功夫外,並不見得現代學生有何持長,實在,恐怕連孫中山也不知道是誰,倘若不是有紀念週的話……」滿懷救國理想的青年,面對同代人的不思進取,加上政局紛亂,內憂外患,選擇的是從軍一途。後來他獲選遠赴英國受訓,至1944年被徵召參與諾曼第登陸作戰。
日記得以保存實在難得,但最重要的未必是戰場上的中國人身影,反而是年輕人在亂世中如何自處的抉擇。二戰結束後,林炳堯沒有在國共之間選擇,最終留在香港做一個普通人。他的名字曾經湮沒在歷史洪流裏,又怎會想到今天重現世人眼前?
作者: 曾信繁